“三八”节前后,网上到处都是讨论女性主义的直播。在女性主义的背景下谈“工具人”不可避免地被人鄙视: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怎么可以“自我物化”呢?!况且还有“君子不器”的古训在先。
直到前两年看到一本知名导演的言谈录。入行三十年他一直把自己视作“工具”。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精力钻一行、深一处。时间一长,无关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不会来找你,因为众所周知你的作用仅限于此——这才找到了“大树”可依,开始明目张胆“物化”自己成“工具”。职场上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远小于几十年累积起来的职业感悟,毕竟踏入社会的目的是做事。
从“做成事”的角度来讲,主动地自我工具化,是一种专业主义至少也算职业主义精神。就算是现代社会要求的T型、π 型型人才,也可视为一种固定模式的通用适配型工具:在相对广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外挂专业知识越深越好,越多越好——这当然要看个人能力与先天禀赋。
想起多年前参加过的一场科研项目答辩会。项目通过了,全场振奋。但负责人却小心翼翼提出:“如果在今后经年累月的科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内容与目前通过的题目甚至预设方向并非完全契合,请允许上级领导,让我们按照科研的本来面目,换个方向继续进行下去。”在项目通过现场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许令人扫兴,但展现出来的 “专业主义”精神却令人感动——这是真正的专业精神底色。
行政工作更是如此。面对无形的、累积的,无数需要协调的想法与需要解开的症结,如果在你的领域,没有过人于十倍二十倍的“专业能力”,很多时候寸步难行。除了STEM,回首学校诸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哪一门深入进去,不是与其他专业相连接、相交叉?凭什么到了工作岗位,你就认为只要做好这个部门的事情就可以解决这个部门的问题?把一个问题真正解决,用专业主义的精神要求自己,从系统到细节,庞大繁复,闳约深美,一个也别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