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卫生政策研究的智库,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对接我院肺部肿瘤中心,专题调研的主题是:如何在综合性公立医院建设肿瘤医学中心?“中心”的标准何在?需要达到何种目的?其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与肿瘤专科医院的异同点为何?调研主题既能切中众多肿瘤患者的就医痛点,也抓住了综合医院学科建设的固有难题,对其他医学中心建设具有启发性。
整整半天的调研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健康战略与服务体系研究部主任黄二丹感慨于东方肿瘤团队直言不讳的学术氛围与务实作风。他认为,东方医院作为立足浦东新区的大学附属三甲综合医院,在汇聚人才梯队打造肿瘤医学中心的同时,亦具备整合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做好肿瘤病人的全周期管理的先天优势。
谈到综合医院肿瘤中心建设,不得不谈MDT。院内专家踊跃发言。肿瘤内科主任高勇教授首先“发球”:MDT对患者的好处毋庸置疑,但如何解决科室之间的沟通问题,医生诊疗工作量的绩效如何分配?外科主任傅传刚教授从每周一次与高勇团队MDT病例讨论的实践,延伸阐释并针砭时弊:只有复杂恶性肿瘤病人才需要MDT,“肿瘤中心”建设要从机制上避免病人量越大、知名度越高就越可以选择简单病人诊治的“悖论”。李进教授则追根溯源:在增加国内肿瘤患者新药可及性的基础上,希望“国考”针对肿瘤学科,改变开刀数量大排名的考核标准,转向恶性肿瘤分期患者五年生存率,通过“指挥棒”引导,促进肿瘤中心MDT。周彩存、姜小清、郭晔、蔡清萍、向作林等多位肿瘤科教授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黄二丹对同济大学副校长、我院院长陈义汉院士的总结性阐释深表赞同:肿瘤中心以及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不能只盯着机制、体制的组织性变革,要把“科室”“学科”等传统框架内的机构管理,转向从“技术”到“学术”的本质性提升,真正从技术创新、新药研发、器械创新、理论突破上下功夫、出成绩、要结果。他希望加强与东方医院的密切联系,从做细肿瘤专病联盟“颗粒度”入手,共同打造国家卫健委综合医院肿瘤中心建设的“实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