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 张奇:能带出一只超越自己的团队,就是成功!
“技术、品行、态度”,是衡量一个医生的标准,三者不可或缺。作为团队负责人,张奇认为,在一个团队中,品行和态度是极其重要的。“技术很难一蹴而就,能力的提升也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品行和态度必须端正,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自2016开始,东方医院心内科团队在上海地区的实力不断攀升,学科认可度逐步提升,冠脉年介入量居上海前三。在这快速发展的阶段,张奇最担忧的就是团队出现懈怠、满足于现状,“通过各种举措,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医生,带出一个不依赖个人的团队,我就成功了。”张奇说。
干细胞产业基地 汤红明:我对结果负责
来到东方的第七个年头,汤红明回忆说:“2013年1月,我从湖北医药学院以科研管理人才引进的形式,调动到东方医院科研部担任副主任。”他定位始终很明确:“我是科研管理人才。”这定位与高调无关,不妨理解为:他近乎较真的认真、专业、敬业,以及由此积累起来的职业素养与自信担当。多数行政主任自觉定位于“服务”人员,好像刻意弱化自己的“管理”职能。有人视之为一种低调讨巧的处世方式,有人认为本岗位确实没啥管理职能。老汤不然。华发早生、脚步匆匆的干细胞基地办公室主任汤红明,始终恪守他“科研管理人才”的自我定位。
内镜中心 徐美东:从中山到东方
中山内镜享誉国际。去年底,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徐美东准备“转会”东方医院,业内为之一震。徐美东入职东方医院不足2月,来自上海、江苏、山东各省市多位内镜医生追随而至。东方医院消化病学科列入浦东新区高峰高原建设项目,先后投入4000万元,以建设国内一流内镜微创诊疗中心为目标的内镜中心则是这个学科的核心平台。培训医生、接诊病人、改造流程、紧抓管理,忙碌的徐美东半个多小时的采访被打断多次。送笔者到内镜中心门口,他耐心指给问询患者卫生间的方向:“做完胃肠镜的患者大多会有如厕需求,改造时,我特意多加了6个卫生间”。作为国内顶尖的内镜专家,徐美东关注的不仅是病,还有病人。这样的医生,给他一个充分发挥、施展本领的平台,就是给社会民生一个保障、改善的机遇。
脊柱外科 王善金:终一生,择一事,做一名被患者需要的好医生
今年五月,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七届“银蛇奖”名单公布,我院脊柱外科的王善金副主任医师成功入选, 并获得三等奖, 这也使他成为东方历史上第一个银蛇奖获得者。当问起他的获奖“秘诀”时,他却有些决绝:“做医生,一定要医教研全面发展,这不是为获奖,而是职业使然。只有自己全面了,病人才有机会得到最全面的治疗。”王善金作为第一位从“银蛇”璀璨的光环下走出的东方青年,正如父母给他取名时的希冀一样,望他以‘王’者之怀,择善而从,向善而为,以精诚所至之励,达到金石为开之局,那么,“银蛇”对他来说仅仅是起点。
临床心理科 张露佳:用“话疗”的方法将破碎的心“拼”起来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张露佳的诊室里,每天面对的各种心理求助问题。张露佳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三甲综合医院,全职做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有着自己独特的从业经验。15年前,她去美国纽约留学,开始进入到临床心理领域。她更愿意将治疗对象称为来访者。“简言之,我们与精神科医生最大区别是,他们用药疗,我们则用‘话疗’。越来越多人主动地把心交给我们,信任我们。只要我们能够给来访者的心里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看着他们从心理困扰的疾病中慢慢康复,就是工作的最大意义!”
信息科 燕丹丹:做人、做事,对人、对己,都需有个“交代”
在一般人看来,医院的信息化工作,无非就是系统服务器、网络设备及数据库的维护、信息系统故障的排除与解决、电脑及一些电脑外设的维护及维修。但其实,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整个医院的基础运转是无法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医院的信息工作需要24小时“在岗”,为了能随时随地解决各类信息系统问题,燕丹丹的手机里,存储着工作中所有涉及到的各类程序管理员账户、各类服务器账户信息、核心业务系统的应急处理方案等。“这样工作起来心里才有底、有谱。”燕丹丹总说,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对人、对己,都需要有个“交代”,都要“落地”了,才能对得起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
呼吸中心 刘庆华:救护垂危生命,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去年8月,从山东省立医院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刘庆华把这一决定比作人生中的一次“创业”。离开家乡,跟随呼吸介入“大咖”李强教授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建设一片沃土,让她眼中有了光。来到东方2个月后,在李强的带领下,新组建的RICU(呼吸疾病加强监护病房)有了20多张床位。她笑称,急诊室的自己就是“敢死小分队”的一员:“在我这里一切‘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一切‘可能’都会变成‘无限可能’。”10个多月来,眼看着患者从零到有,病床从空到满。今年上半年,呼吸科共计接收重症病人340个。“救护生命,做时代的好医生”,是刘庆华切身实践的梦想。对她而言,读的是知识,行的是专业,做的是人生。
妇产科 雷蕾:医学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今年8月底,在北京召开的2019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上,我院妇产科雷蕾医生获评全国百强“优秀带教老师”。在雷蕾看来,“医学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作为规培教秘,雷蕾完成规培各类管理工作,严格把控规培质量,从入科教育、培训计划,从临床带教到出科考核都严格执行。据统计,妇产科基地规培出站通过率、出科考核通过率均为100%,且业务水平测试专业综合成绩取得了2018年上海排名第一和全国第二的优秀成绩。“你面对病患的第一个问题总是说,What’s your name?医生,应始终给病人以真正的关怀、真正的爱,给生命以尊严。”
整形外科 江华:做“求美者”们的幕后英雄
在整形外科领域耕耘三十余载,江华展现出一名令人景仰的医学大家风范,拥有的厚厚一沓荣誉证书便是印证。他38岁当上主任,先进事迹曾引得媒体记者纷纷报道。技术精湛、手法细腻,是业内人士对他的普遍评价。但他明白:“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天才,只有千百次单调、枯燥的重复操作。”去年12月,江华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东方医院。他形容这是一次“白手起家”的从头开始。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将整形美容建设成为一个主流科室的要求,更是行业最前沿的领域——干细胞研究的临床转化应用的挑战。“美的标准,第一是健康。”在他看来,整形外科绝不是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那么简单。
南院胃肠肛肠外科 蒋小华:细节决定成败
10月底,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105届美国外科学院年会上,我院胃肠肛肠外科蒋小华教授被授予“美国外科学院院士”(FACS)称号。当选FACS是一个外科医师得到国际认可的标志,蒋小华也因此成为我院第一位获得该称号的医生。2009年考取日中笹川医学奖学金,前往日本做临床培训,让蒋小华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深有体悟。我院傅传刚教授所提倡的手术创面“白色无血”,也是蒋小华在癌研学习时深有体会的一课。近乎苛刻的细节点滴,都在无形中渗透入蒋小华的血液,成为日后工作开展的习以为常。
基建科 张嗣恩:实干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正确方式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始终坚信:只有实干,才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工作二十年,基建科主任张嗣恩是医院发展崛起的见证者之一。风雨二十年,在筑巢引凤的基建工作中,他用奋斗见证了东方医院从简陋破烂到焕然一新的蜕变;用责任心见证了东方医院从一个二级中心医院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荣耀。新大楼建设,老楼改扩建工程,每一个过程,张嗣恩都可以讲上几天几夜的故事。“认真”二字最可怕。想要获得成功,张嗣恩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步步为营,将工作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