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我们记录了12个东方青年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2-12-31

你,听到了吗?

这是来自东方青年的声音……

"所有人都是拼尽全力,

在打这场战役!"

"关键时刻大家共克时艰,

最难的时候总会过去!"

"风雨同舟,让我们略尽微薄之力!"



跨年之际

我们收集了12个令人动容的东方青年故事

他们或在一线重逢

或是作为后盾保障

但始终坚守、不曾退却

我是东方青年,我为上海而战!

这是他们的2022

也是他们的新年使命……



image.png

应接不暇的急救车、忙碌穿梭的医生护士、令人心颤的仪器声响……在这里,各种急症险症与奋力拼搏同时上演。


image.png

(北院急诊内科刘显东供图)



 哪里需要我 

 我就在哪里坚守!




@赵相旺 南院急诊内科


image.png

“抢救室需要增援,老赵你方便吗?”晚上8点,在值班室想匆匆解决两口晚饭的南院急诊内科医生赵相旺看到微信,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快步向抢救室赶去。


随着科室医生陆续感染,各个岗位出现短暂缺岗。作为科室医干,又是一名党员,赵相旺身体稍作恢复,便主动要求迅速返岗,他努力做到哪里需要哪里补——病房没有医生查房,他就到病房查房;抢救室需要增援,他又出现抢救室;神经内科抢救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他又帮助完成气管插管;监护室医生感染无法值班,他又直接参与监护室值班。





不是不累

只是想多抢救一个人




@胡丹丹 本部急诊科

image.png


“快!快!这个病人不行了!”呼救声从急诊预检一路叫起来,迅速传至抢救室。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瘫软在轮椅上,已经没有了意识,然而此刻塞得满满当当的抢救室早已没了床位。下夜班还在抢救室帮忙的胡丹丹,迅速拉来一张担架协助家属安置病人,并立即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2分钟内,抢救室的四位医护分头推着监护仪、治疗车、心电图机赶来,在全力抢救下,患者的心跳、血压都慢慢恢复,尽管意识尚未恢复,好在危在旦夕的生命暂时被拉了回来。


这是胡丹丹当天抢救的第30个患者。虽然辛苦,但她笑着说:“我四月份阳过了,这会儿是壮劳力,可以连轴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生命至上,我们急诊人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丹丹的爱人也是医务工作者,也同样坚守在检验科,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由父母帮忙照看,全力支持两人坚守岗位。


image.png

近一周,呼吸道症状就诊的人数大幅激增,每日挂号患者人数均在高位,12月30号的门诊就诊人数高达800余人次,是往日的数倍!




青年医护不怕磨练

要肩负使命,勇于担当 !




@冯宇 呼吸内科

image.png

接到科室统筹协调时,冯宇刚完成72天的援疆任务,来不及多加休整就奔赴医院支援呼吸科门诊,和大家一起迎接病毒的冲击。


因为门诊目前有大量的阳性患者,且多为发病初期,传染性很强,医护非战斗性减员明显,防护到位是关键任务。不过冯宇有自己的方法,他把上海援疆医疗队的经验,特别是个人防护以及急危重患者的处理安置的经验分享给了身边的战友们。


只是防护的越好,产生的不适感也会越强烈,尤其是现在每天门诊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加上需要不厌其烦地解释病情,防护服内十分闷热缺氧,每天门诊下来冯宇只感到头晕脑胀,甚至胸闷心慌,手术衣湿透更是家常便饭。但是冯宇说:“看到主任也在带头作战,同事们也一起在奋战,我觉得作为呼吸科青年医生更应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肩负使命,勇于向前。”

image.png

新冠病毒肆虐的三年,发热门诊发挥了最前沿的“哨兵”作用,压力和苦楚更是不言而喻。

图片



经历过“小阳人”的苦,

更会心疼病人的痛


@王开霞 感染科

image.png

直到18号下午开始出现肌肉酸痛,体温直逼40℃,王开霞才意识到自己也中招了,并在随后的几天经历了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所有症状……经过一周的恢复,她迫不及待重返岗位。


正因为体验过新冠“小阳人”的“酷刑”,她更加理解患者的痛苦:发热门诊有遇到嗓子疼的说不出话,她靠写字与患者交流;有浑身酸痛到无法行走,又无家人陪同,她和同事们帮忙拿药倒水吃药;还有咳嗽整宿无法睡觉的,有鼻塞严重者只能靠嘴巴呼吸的病人,她都一一安抚,而患者“你真有耐心,想给你写表扬信”的夸奖,也让她倍感开心。


王开霞说她感谢同事相互支持,更体谅科室主任的辛劳,重症肺炎患者越来越多,快速识别“沉默肺”,与时间赛跑变得至关重要,“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这是一名医护人员的职责!”

image.png

监护室的床位在这个关键时刻永远是满的,医护不停地忙碌着,转出相对轻症,转入病情更重的,悉心照料、竭尽全力坚守生命的底线!

图片




让我成为帮助患者抵抗病毒的

一面盾牌




@吴晶嘉 南院外科监护室

image.png

昨天是吴晶嘉复工的第一天,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周围也不断响起咳嗽声,但是使命感和责任感支撑着他们,治疗和护理还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吴晶嘉说:“就让我成为帮助患者抵抗病毒的一面盾牌”,她坚信人力不足、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会慢慢缓解,会有越来越多的盾牌一起筑起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坚固壁垒!





十天五个夜班

年轻人哪有不熬夜的! 




@江毅琳 N6ICU

image.png

随着身边的同事一个接着一个倒下,江毅琳每次都会在科室需要的时候主动勇敢地站出来……十天内上了五个夜班,江毅琳笑着说:“年轻人哪有不熬夜的!”


经过几天休息,随着身体逐渐康复,她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再回到岗位上。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江毅琳表示,在这场即将走向胜利的“大考”前,作为关键力量的我们不能掉队、不能轻敌、更不能松懈,要始终保持最昂扬的意志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而疫情终将会在我们所有人不懈努力之下画上句号的。





“破锣”般的嗓子不说苦痛

只喊出最坚定的信念




@蔡小红 N6ICU

“关键时刻大家共克时艰,最难的时候总会过去!”北院重症监护室护士蔡小红在2020年年初作为上海市第三批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在当地写下入党申请书,回来后,她把入党的决心和行动续写在本职岗位和疫情防控斗争中,经过组织培养与考验,她目前已是一名党龄一年半的党员战士。


三年成长了许多,如果说3年前报名支援是一腔热情,现在她觉得身上更多了带头垂范的责任与动力。


“感染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大家尽量错峰,最可爱的人都是在硬撑着!科室的同事减员厉害,大家都靠着毅力坚持在一线,我想着快点替换她们,让他们能够缓一缓!”在监护室忙碌中,蔡小红瘦弱的身影中藏着乐观与倔强。


目前形势下,监护室是医院最重要的地方之一,病人最多最重,她所在的重症病区的28张床位在这个关键时刻不停运转。在减员状态下,蔡小红与科室伙伴共同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好在,医院的支援来的很快,在医院统筹安排下,增补梯队的呼吸内科、心内科医护人员渐渐扩充到监护室的队伍中来,她感叹:“这场仗应该很难,但有人并肩,让人感觉心安。”




image.png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都是发热门诊的最强后盾 




@司玉莹 本部检验科

由于科室人手严重不足,司玉莹毫不犹豫地选择替发烧同事支援发热门诊。但其实她也刚刚感染过新冠病毒。


与病毒和疾病较量的激烈战况让她一刻不敢懈怠。虽然高烧已退,止不住的咳嗽和流涕也很难受。但严冬也有温暖:是给病人抽完血,病人的关切问候令人暖心;是同事之间加油鼓气,互帮互助,并肩作战令人鼓舞。


其实司玉莹的家人也发烧了,但他们都非常理解她作为医院的一份子需要尽快返岗。而她也相信:疫情当下,困难虽多,但终会克服,春天也终将会到来。


image.png

药品保供、快速调配

全力兜牢百姓用药需求!




@王亚敏 药学部

除了冲锋在前的一线临床科室,“药物”成为此次作战的焦点,发热药房、急诊药房、门诊药房业务量急剧增加。


南院药学部门诊药房组长兼药学部党支部组织委员王亚敏在退烧后第一时间返回岗位,他和药学部同伴一起,在药品供应暂时短缺的情况下,连夜作战,对急需的退烧类、抗病毒类药物进行包装拆零分解,确保每位来院患者能够开到保证病情治疗的药物。





坚持+分担

咬紧牙关就是胜利!




@庄子晗 药学部

在药库工作的庄子晗一直在岗,问及原因他表示这段时间医院的同事们工作压力太大了。而科室的伙伴们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咬紧牙关,尽力维持工作流转。他也不能退缩,更要一起分担。





重复且繁琐的工作

为的是病人和员工的健康保障




@李波 药学部

image.png

“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多渠道获取紧缺药品信息,不停下订单,确保临床有药可用。”药学部青年辅助药师李波被伙伴们亲切的成为“订药快手”,正是在他不停重复的下订单—收货—分发的工作下,解热镇痛药、呼吸系统用药、急抢救药品、抗生素、大输液及血制品等紧急用药陆陆续续送到,保证了医院基本稳定供应。


“的确是前所未有的辛苦,但是想想每一片药背后被需要的眼神,又好像充满了无穷的动力。”这是李波和他同伴共同的心声。12月下旬,李波无可避免的“阳”了,但在感染之前,他完成了一件他觉得“特别欣慰”的好事,他和同事把医院工会特别安排的关爱本院医务人员的药品储备物资包打包完毕,确认每一份送到员工手里的礼包都无遗漏、无缺失。


image.png

主动申请返岗

我来顶上!




@谭哲 医学装备科




image.png

谭哲是医学装备科的维修工程师,最近他更加忙碌了,每天都奔波在在维修与调配各种机器间,保障临床有设备使用,不耽误临床救治患者。


25日最后一名维修工程师也开始发烧,考虑到自己情况已经好转,谭哲主动申请返岗顶上。家人表示在医院里工作不管身处什么岗位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救死扶伤,这是非常光荣的!也对他返岗表示十分支持。


微光成炬

这些青年故事

只是临床一线东方人的缩影

太多的故事

来不及诉说


多少次披星戴月,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他们正谱写一首无悔的青年之歌。


上下同欲者胜

同舟共济者赢


穿越风雨,
致每一个因奋斗而青春的你,
新年快乐!





策划:党委宣传部、团委


编辑:戴文仪、陈周可嘉

审核:孙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