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国内学术界引发了热烈争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中,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而中国高血压联盟坚持原标准140/90mmHg。
@国家卫健委: 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 进行调整 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可见大众对“高血压”的关注颇高 随着身边血压高的人越来越多 各种降压“妙招”腾空出世 “妙招”真的妙吗? 辟谣贴来了!不要再被骗咯
谣言1 “单纯高压高或低压高,不用治。” 高压 低压 收缩压 舒张压 心脏收缩时 射出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最大压力 心脏舒张时 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压力 单纯高压高 单纯低压高 常见于老年患者 常见于中青年患者 与老年患者 动脉硬化有关 与年轻患者 动脉弹性良好有关
都可导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不存在“哪个更危险” 选哪种降压药物? 听医生的~
谣言2 “量血压总高,但无不适, 无需吃药。”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各种各样 头晕头胀、乏力、昏昏欲睡等 也有没有任何症状 无症状不代表没有危害 高血压长期不控制 可致动脉硬化 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 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若等到出现症状、有了并发症再治疗 为时已晚!
谣言3 “降血压吃西药伤肝肾, 保健品最好。” 市场有许多保健品宣称能降压甚至“治愈高血压”,正是利用一些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多”的错误认知以及急于求成“治愈高血压”的错误心理。
降压药的不良反应是明确可控的 比如地平类药物可能引起面部潮红 普利类药物可能引起干咳 如果不能耐受某种药物 医生会帮助换药噢~
谣言4 “吃了两天降压药,血压没降, 是药物效果差。” 平常情况下 高血压需平稳降压 降得过快 会导致冠脉或脑血管供血不足 甚至诱发心肌缺血或脑梗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压药多为长效或控释缓释制剂,通常并非短时起效,需几天甚至十多天才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实现稳定有效的降压效果。 心急可不行! 稳住才能赢! 给身体一个适应期噢~
谣言5 “血压高时吃药, 正常就停药或少吃。” 血压降至正常 只说明药物控制有效 并非高血压本身被“治愈”了
所谓血压正常,大多是测量血压那一个时间点的血压正常,更应关注24小时血压的平稳和达标。随意停药或减药会导致血压波动,严重时会诱发中风、急性左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血压可随个体或环境等各种因素波动,比如锻炼减肥等生活方式改变、季节变化等,需遵医嘱,根据血压水平及时调整降压药或停药。
谣言6 “高血压吃药有药物依赖, 一辈子不能停,尽量不要吃。” 药物的依赖性 主要是指身体和精神的依赖性 药物是控制血压的需要 并非是药物依赖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规律服药。降压的目的是长期保护心、脑、肾、视网膜和外周动脉等靶器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谣言7 “降压药物要常换,以防耐药。” 如果长期服用药物 血压控制理想 且无不良反应 建议继续服用、不换药 有些人服用某种药物一段时间后,原本平稳的血压出现波动,逐渐升高,这和“耐药”没关系。 而是年龄、环境、身体状况等因素,导致疾病进展。此时需要加用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药物,而不是首先换药。
高血压高血脂专病门诊 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异常因素常聚集存在,这些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参与靶器官损害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供个体化综合管理,提高危险因素控制的达标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东方医院心内科开设“高血压、高血脂专病门诊”。 重点服务内容包括: 1. 继发性高血压筛查 2. 难治性高血压管理 3. 顽固性高脂血症综合治疗 4. 代谢综合征综合管理 时间 地点 周一下午 本院门诊2楼 心脏医学部诊区
专家介绍
何晓燕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药物临床研究工作十多年,擅长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的诊治及心脏病患者的康复管理。 普通门诊 周三全天 本院门诊2楼 心脏医学部诊区 专家门诊 周四全天 本院门诊2楼 心脏医学部诊区 高血压高血脂专病门诊 周一下午 (每月轮一次) 本院门诊2楼 心脏医学部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