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已经成为
我国第一大致残、致死疾病
在脑卒中类型中
心源性卒中越来越受关注
研究显示
脑梗死占脑卒中的85%
心源性卒中占脑梗死的20%
其中有一半是房颤导致
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引起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脑梗死合并心脏病
该如何解决?
脑卒中抗凝专病门诊
为您解答
脑卒中抗凝专病门诊
神经内科
主要诊治:
脑梗死合并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心房纤颤、卵圆孔未闭等。
诊疗特色:
通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个体化精准用药,预防心房纤颤并发脑梗死的同时将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时间 | 地点 | |
周二下午 | 南院门诊2楼 B区 |
Q1
哪些心脏病容易引发脑梗死?
主要包括心房纤颤、卵圆孔未闭、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肌病、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当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时
应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进行预防和治疗
Q2
房颤是如何引发脑梗死的?
脑梗死是房颤的常见并发症
房颤患者脑梗死发生率
为无房颤患者的5倍
房颤即心房颤动,指心房出现不规则收缩和舒张,发生乱颤乱动,导致心房血液输出量减少,局部血流紊乱、淤滞,容易形成血栓,而血栓从心脏脱落后,顺着血流进入脑动脉,引发血管堵塞,从而引起脑梗死。
应用抗凝药物
防止心脏血栓
是预防房颤合并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Q3
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
若1年内预后不佳
会导致卒中再发、致残甚至死亡
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能够预防脑梗死复发
减少致残率,延长寿命
Q4
预防脑梗死有哪些措施?
日常预防:包括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调控血脂、合理饮食、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等。
药物预防: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及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利伐沙班等。
抗凝治疗
是预防房颤合并脑梗死的基石
Q5
抗凝治疗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欧洲、北美及中国各大指南均推荐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应接受口服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分为两种
1
华法林
服用期间需要严密监测凝血指标,早期每周一次,稳定后每月一次,指标过低则无法有效预防,指标过高则容易引发严重出血。
2
新型抗凝药物
无需监测凝血指标。服用抗凝药期间需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眼结膜出血、皮下瘀斑、大便发黑、小便发红等情况,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
典型病例 72岁急性脑栓塞的房颤患者 因“发现左侧肢体无力5小时”来院,既往有房颤史多年,平时间断服用保心丸,未服用抗凝药物,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 急诊头颅CTP+CTA显示“右侧大脑半球低灌注,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诊断:脑梗死(心源性栓塞) 急诊行“脑血管造影+动脉取栓术”,由于治疗及时,患者恢复良好,仅遗留左侧肢体轻瘫,生活自理。 出院后给予长期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定期门诊随访2年,患者能够独立生活,无再发卒中。 点评:该患者虽无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但长期房颤,且未服用抗凝药物,是引发此次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脑梗死发病超早期最有效的急救治疗是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但是往往很多患者由于未及时到院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 因此,针对房颤患者应用抗凝药物进行早期预防才是控制疾病的重要方法,而脑梗死稳定后也应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再发。
专病团队成员介绍
郝俊杰
医学硕士,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担任中国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专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编委等社会职务。主持及参与各级科研课题多项,目前主持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行业临床研究专项(面上项目)一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2017年上海市东方医院首届“岗位能手”称号;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职工科技创新先进操作法入围奖”及上海市东方医院“对口支援突出贡献奖”;2020年上海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优秀实践案例二等奖”及上海市浦东新区“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入围奖”;2022年上海市东方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导师”。 主诊神经内科疾病,擅长脑卒中、痴呆、头晕、头痛、神经痛、焦虑、失眠等疾病的诊断、规范化治疗及预防。 脑卒中抗凝专病门诊 周二下午 南院门诊2楼B区